我是能源与环境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112班陈涛,出生在南京溧水县山村普通农村的家庭。“农村的孩子早当家”,在没有奢华的衣服和时髦玩具的童年里,我慢慢学会了帮着父母分担农活。在同龄的孩子还被家长捧在手心里当宝的时候,我已经主动跟着父母下田收棉花,搬麦秸、除杂草......只要自己能做的,我都会去帮忙。
小学三年级的暑假,我被选入溧水县体校训练田径。当时不足10岁的我,在妈妈送我到体校后转身离开的那一瞬间,哭了。我以为自己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,以为能坚强地面对一切,但在亲情的离别上,我还是输了。生活就是这样,眼泪不能填补脚下的坑。我所能做的,只有擦干眼泪、面对眼前的生活。每天早晨5点半,我睁开眼就得上运动场跑步,一日三餐靠着食堂一菜一汤的大锅饭勉强填饱肚子,每天放学后回来,扔下书包就得上运动场进行高强度的训练,为的是一个一个接踵而至的省级、市级、县级田径运动会。与别人的学习生活相比,我们的生活里没有电视、没有美食、没有电脑游戏、更没有父母在身边随时听我抱怨在学校中的种种不愉快。或许对于很多人的父母来说,强加这样的生活于自己的孩子身上是残酷的,但正是这样的残酷,才磨砺出现在独立自主、自立自强的我。
感谢六年的体校时光,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番号。我不再是那个想家时会流泪的孩子,也不再是那个受伤时希望得到别人安慰的弱者,更不再是那个什么都依赖父母的温室里的花朵。从体校走出去的那一刻,我已经成为一个稳重、独立、自强的男子汉,虽然当时的我只有16岁。
失败里见证坚韧
我的铅球比赛成绩一直是全市第一,学习成绩名列前茅。进入高中,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看书,每天早上最早到学校,晚自习后回家也继续学习到深夜。每逢周末放假,我都会及时回家,帮助他们分担一些农活,即使不是大忙时节,我也会烧好晚饭等他们回来吃。我坚信,命运安排了这一切,终究有它的道理,逆着风,才能飞的更高更远。
忙碌中孕育希望
进入安徽工业大学以后,我不敢有一丝的懈怠。我又一次给自己确立目标:凭借自己的独立自强,希望在这里能有所建树、全面发展,在这所大学留下我的名字。
怀揣着这颗“野心”,学习之余,我选择加入最能锻炼自己的地方——学生会。刚进入院学生会文艺部的时候,我对活动策划一无所知,经常性的工作就是发放通知。我知道,学习不只是靠别人教,机会也不是靠自己等。我主动提出担任学院迎新晚会大合唱节目的负责人。我相信把小事做好,就是锻炼自己。一次次的排练,我从不缺席,力求完美。当晚会结束,音乐声渐远,台下响起雷鸣般掌声的时候,我满足了。熬过的夜、有过的抱怨,不都是为了这个吗?别人的满意,就是我的追求。
是的,我们的大学,不仅需要理论知识,更需要做人做事的历练。在大学留下自己的足迹,需要我们有清晰的目标。
当然,作为一名学生,首要的任务还是学习。刚进大学的那段时间,我发现了自己的种种不适应。周围的一切都“变”了,老师给了我们很多参考书目和问题,不再像中学那样一遍又一遍督促我复习、做题;空余的时间多,完全自己支配、自己做主反而无所适从了。身边不少的同学“欣喜若狂”地进入了充满诱惑的网络游戏,步入了混文凭的日子。我也曾迷茫,但我在迷茫中知道反思,还有反思之后的坚持。
我告诫自己,要始终让自己对新知识充满兴趣,并养成一个有规律的生活节拍。我早晨自觉按时起床早读,课后自觉找习题巩固和提高,一有时间就奔波于教室与图书馆之间,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,不断地弥补自己的不足,缩短与别人的差距。学习之余,我还经常找一些小说和散文来放松自己,享受诗意中的豁然开朗,享受读懂英语文章的喜悦,享受用英语畅聊的快乐。我还习惯在夜深人静、黑暗停止躁动的时候,思考这一天发生的值得回忆的事情,无论收获还是教训,并计划第二天要做的事。正是因为这样的习惯,我的生活才不会失去方向,才不会浑浑噩噩。
有付出必有收获。我的专业成绩排名跃居年级第一,获得了国家奖学金、校长奖学金,并以高分通过国家英语四六级等级考试和国家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。
奉献中铺垫了未来
一个人的价值,往往只有在得到别人的肯定和感谢时,才得以真正体现。2013年4月,我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。我一直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,怀着一颗奉献的心,为老师和同学们服务,为社会服务。
我曾带领本班同学赴幼儿园,亲手教小朋友们做贺卡送给自己的父母及老师,看到孩子们开心的欢笑,想到家长们拿到贺卡时眼中的感动,我快乐;我曾带学生党员服务队深入社区开展社会实践,做调查、搞宣讲、义务劳动,我们吃苦耐劳、踏实肯干的当代大学生品质,让社区的干部和居民夸口称赞,我骄傲;我还曾组织和参加为灾区的多次募捐活动,阳光下沉甸甸的募捐箱,受助孩子和家长的感谢信,这一切,我感动。为他人服务的点点滴滴,一次次涤荡着我们的心灵,我开始明白人生的乐趣和意义在于奉献。在奉献中收获快乐,收获成长。